沪建桥院办〔2021〕8号
各二级学院、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建桥学院“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建桥学院
2021年5月24日
附件
上海建桥学院“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上海教育迈向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民办大学,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是学校在临港新校区首个完整办学的5年,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党政的有效协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卓越建桥计划引领学校改革发展,主动融入临港新片区建设,办学质量继续攀升,办学声誉不断增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党建工作特色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等系列荣誉,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在2018-2020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连续位居上海民办本科高校第一,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党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有力,“四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院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开创新局面,党建融入教学中心工作,“双带头人”覆盖面达84.62%,入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党的领导、监督、保证作用全面加强。建成上海市“三全育人”共享基地,雷锋馆、国政馆成为辐射临港新片区党建联建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5年来,学校累计毕业本专科学生近19000人,平均就业率达98.36%,签约率达92.84%,稳居本市高校前列。新增本科专业8个,获评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专业6个,获得市教委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评上海市重点教改6项、重点课程7门,拥有职业教育贯通项目6个,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批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各类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千余项,“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实现零突破获得银奖,首捧“挑战杯”优胜杯。
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十三五”末,学校共有教职工1347人,其中专任教师10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1.5%,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3.1%。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派出170人次赴境外研修,10人到国内重点大学访学,168人次赴企业践习,285人次参加民办高校强师工程培训。共有8位教师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位教师获市五一劳动奖章,1位教师获评市劳动模范,多名教师在上海和长三角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持续5年为教师增加收入,积极协调争取人才公寓近100套,双限房累计逾200套。
产教融合发展成绩喜人。累计与201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增设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83家。与临港集团签订共建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实践基地战略框架等合作协议,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入驻校园,协同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为特征的产学合作体系进一步筑牢。
学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成为“硕士点建设培育单位”并顺利通过验收。科研项目和成果取得新突破,教师累计发表论文1371篇,年均课题总量达到400项左右,每年横向课题总经费达到200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产出了一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国际交流氛围生动活跃。新增合作高校70所,新增合作交流项目19个,拓展海外实习基地6个;累计派出1995名学生赴国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交流、双学位、本升硕等项目;累计接收782名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来校交流和就读学位。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使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了新需求,新发展理念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了新任务,新发展格局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从内部来看,学校面临诸多挑战:体制机制与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的适应度不够,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较缺乏,高水平高质量成果还不多;干部队伍能力与学校快速发展的匹配度还需提高;学校资源处于“紧平衡”状态,治理体系还需完善,治理能力还需提升,必须在抓好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成熟质量上发力;分类选择及上市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突出民办灵活高效自主优势,有效控制办学风险面临考验。
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态势要求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高质量教育的追求,要求高等教育应着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变革。
从区位来看,学校既处于临港新片区核心区域,又地处“五大新城”之一南汇新城的主城区,未来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临港新片区承载国家重大战略使命,要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核心区;上海着力建设的“五大新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同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也将为学校发展带来足球彩票的政策优惠、制度红利。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学校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大势,乘势而上,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格局,全面开启一流民办大学建设新征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建桥初心,牢记办学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本,本科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质量核心,教学中心,学生本位,教师主体”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的质量方针,牢牢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历史性战略机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卓越建桥计划”为抓手统筹学校综合改革、转型发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度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加速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在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建设进程中实现新突破。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发展目标:通过融合化、国际化、数字化战略,力争到“十四五”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办学特色更加明显,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层次实现新突破,顺利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继续位居民办高校前列,在全国民办高校排名中稳步提升,基本建成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2035远景目标: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民办大学,朝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迈进,开放型、创新型、智慧型的大学形态有效呈现,国际化、应用型、高品质的办学品牌广受认可。
(三)发展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坚持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开展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覆盖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学位多层次的应用型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临港,融入浦东,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
(四)发展思路
坚持以临港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紧密结合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以深入实施卓越建桥计划为抓手,稳妥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和产教城融合式发展道路,加快构建和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标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指标,突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及制度性制约,全面加快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建设步伐。
(五)关键指标体系
项目 | 指标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人 才 培 养 | 办学规模(人) | 25000左右 | 约束性 |
生师比 | 17:1 | 约束性 | |
生均课程门次数(门) | 0.15 | 约束性 | |
毕业生健康体能达标率(%) | 100 | 约束性 | |
毕业生X证书率(%) | 70 | 约束性 | |
本科生毕业生深造率(%) | 3 | 预期性 | |
专升本比率(%) | 45 | 预期性 | |
市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年均增长率(%) | 20 | 预期性 | |
新增省市教学成果奖(项) | 3 | 预期性 | |
学 科 专 业 建 设 | 本科专业数(个) | 45 | 约束性 |
市级一流专业(个) | 10 | 约束性 | |
国家级一流专业(个) | 2 | 预期性 | |
硕士专业学位点(个) | 2 | 约束性 | |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 2 | 预期性 | |
市级(含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 3 | 约束性 | |
通过认证本科专业数(个) | 5 | 预期性 | |
新增市级一流课程(门) | 5 | 约束性 | |
国家级一流课程(门) | 3 | 预期性 | |
新编教材(本) | 30 | 约束性 | |
科 学 研 究 | 年度科技经费(万元) | 2000 | 约束性 |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万元) | 400 | 约束性 | |
市级(含临港管委会)科研平台(个) | 3 | 约束性 | |
年度SSCI/SCI/EI期刊论文(篇) | 30 | 约束性 | |
年度发明/实用新型专利(项) | 100 | 约束性 | |
科技成果转化(项) | 5 | 约束性 | |
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项) | 2 | 预期性 | |
师 资 队 伍 | 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 ≥25 | 约束性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40 | 约束性 | |
双师型教师占比(%) | ≥65 | 约束性 | |
深 度 国 际 化 | 国际合作专业(个) | 20 | 约束性 |
全外语教学课程门数(门) | 100 | 约束性 | |
在校生中国际学生人数累计(人) | 800 | 预期性 | |
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比例(%) | 20 | 约束性 | |
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专业(个) | 1 | 预期性 | |
智 慧 校 园 | 线上课程数占比(%) | 60 | 约束性 |
智慧教室(间) | ≥20 | 约束性 | |
试行全网认证无线AP覆盖比例(%) | 100 | 约束性 | |
校园物联网设备点位(个) | 3000 | 预期性 | |
校园5G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
核心数据分析治理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三、重大任务
进一步发挥“卓越建桥计划”在学校综合改革、转型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在提高校院二级履职水平、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健全教师评价制度、改进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把四项重大任务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卓越建桥计划”主要内容,科学合理设定任务目标,改进绩效目标和KPI指标评价方式,全面引领学校内涵建设更上新台阶。
(一)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审核
强化学位点的引领作用、学科的依托作用、专业的基础作用,统筹各方资源优先向校级重点学科、拟申硕学位点倾斜,力争在高水平学术成果、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制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按学科大类培养和个性化因材施教培养并存的培养模式,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机衔接。力争“十四五”期间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业硕士学位点和研究生数量实现零突破。
(二)建设产教融合特色校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全要素、深层次、多元化的深度产教融合体系,充分彰显“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发展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健康、文创”等产教融合共享平台,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建成若干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和示范团队,建成产教融合特色高校。
(三)深度推进教育国际化
深化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以国际教育学院为创新试验田,统筹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合作伙伴水平和项目层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国际教育产品。引入海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先进教育模式和理念,强化国际课程内容消化与吸收,推动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的国际化,全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
(四)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建设为契机,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学校管理与决策全过程深度融合,通过智慧校园建设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探索教育教学新形态,打造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
四、主要举措
(一)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和主线,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把党章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学内容。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足球彩票教育的重要论述。
2.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认真贯彻落实《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巩固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完善董事会、党委会相互沟通汇报机制,落实好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要求,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结合、有机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双促进、双提高。健全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更好推进校院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3.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持续推进“双带头人”培养工作。实施党组织“攀登”计划,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程,发挥现有全国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示范辐射作用,培育校级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坚持选树培育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实现内生动力和外驱动力互为补充、同向发力。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丰富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以项目制等为载体不断创新党支部建设和党建活动方式,发掘推广党支部工作中的典型经验。
4.全面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青年学生,把党领导下疫情防控彰显的政治优势和共产党员在疫情防控中的先进事迹作为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注重在优秀学生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拓展学生党建工作新平台新载体,积极推进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探索“三全育人”视角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体系。
5.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对照教育部、上海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融合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充分发挥学雷锋校本思政优势,用好“国政馆”“雷锋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建设好新时代党建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努力打造“大思政”格局。支持建设全国民办高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扩大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全国影响力。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6.加快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结合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布局,特别是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围绕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文创等新兴产业和大健康、教育等社会事业,积极申报新专业,至“十四五”末,学校专业总数达到45个左右。通过对专业的优化调整、内涵改造,形成经、管、文、工、艺、理以及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科学调整二级学院建制,建设现代产业(行业)学院,更好地为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以对接行业发展为目标,适应发展趋势,保持相对稳定办学规模,以质图强,建设高水平新型高职院校。
7.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国家、市、校三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以“四新专业”建设标准,加快构建“1+X”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专业,发挥好一流专业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以OBE理念为引导,推进专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促成一批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与培养质量挂钩的动态调整制度,支持二级学院开展专业调整,不断完善“学科建设链—产业支持链—人才培养链”有效衔接机制。实施校内辅修学士学位制度,拓展学生视野,增加专业素养。
8.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革命,把AI、5G、VR等技术嵌入教学改革过程,把智慧学习场景应用与课堂教学革命相结合,重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数字化、平台化的改造,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建设适应不同教学应用场景的智慧教室20-40间,并逐步拓展到实验实训教学。建设网上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和网上“移动教学楼”。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学新模式,引导教师根据专业能力目标设计和实施考核评价,鼓励综合性、开放性大作业研发以及结构性项目学习研发,真正为学生终身自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9.全面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国家—上海—校级”多层级示范性课程建设体系,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建设若干门体现建桥基因的通识必修课程,建好沟通协作、数理逻辑、艺术教育、体育等系列课程。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扩大课程供给。建立核心课程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对标“新工科”和“新文科”专业内涵建设,开展新一轮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完善课程中心功能,建设1000门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体现深度产教融合、彰显教育国际化特色的优质网络课程,实现课程网站全覆盖。
10.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集两级质保、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调查、在校生调查、课程评价、督导检查、专业评估、年度质量报告等为一体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提升评价机制。对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以保底线、强特色为核心,适应新形态、新模式的要求,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迎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
11.做实做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多层次、立体化、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丰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在国家级重大竞赛中获得新突破。探索建立跨专业、跨学科专班,以专业交叉微创业项目为抓手,构建需求导向、前沿导向、交叉融合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健全“双创”指导教师培训制度,联合专业教师、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三)坚持开放融合办学战略,深入推进校企协同产教融合
12.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临港新片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的契机,以临港产业大学为牵引,以“引智、聚能、融合、创新”为目标,建设2-3个以跨专业及学科专业交叉的校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7-8个以围绕专业特色为主体的院级产教融合项目,打通校企人才流动渠道,实现教师校企“双聘制”和“双身份”,打造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和示范团队。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和专班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双元制”和“1+X”证书改革。
13.引进社会资源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建思路,积极推动“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市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校内产学研合作基地、临港新片区重要科普基地。争取“十四五”期间在校内建设一批能支撑相关专业群的校企联合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平台,大力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14.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实训体系。打破学院与学院、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开放共享的校内实验实训体系,让有限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提高设备利用率。统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资源,建设若干本科培养—硕士培养—科研功能一体化的重点实验室。
15.夯实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基础。重点建设若干基础较好的重点学科,在现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基础上,扩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范围和合作学校,增加联合培养研究生数量。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机制。把适度强化科研要求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抓手,培育重点科研方向和科研团队,对接上海相关科技计划,积极申报纵向课题,在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过程中培育科技合作课题,把横向课题合作与成果转化结合起来推进,完善高水平科研成果校内激励机制。
(四)切实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生全球素养
16.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力度。聚焦人才培养,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层次,学历教育从本科双学位为主提升为硕士学位教育为主。避免引进低水平项目,推动高水平合作项目落地。到“十四五”末,力争大部分专业有1-2个“本升硕”项目。全力争取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新增若干海外实训基地与培训基地。做好围棋文化对外输出等建桥特色品牌项目。办好面向国际学生的长短期交流项目。
17.把握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良机。努力破解疫情命题,设计开发“全球素养”系列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为师生创造“不出国”的全球体验机会。充分激发合作办学的辐射和外溢作用,利用合作院校线上教学资源带动全外语课程建设和全英语专业建设。通过引进、培养、消化吸收等举措,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语言基础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由精通外语的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和专业建设团队。开展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国际科研合作和联合研究生培养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8.全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监察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教职工“雷锋奖”、“我心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加强师德模范宣传,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19.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做强人才增量,大力引进专任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争2022年底生师比达到17:1。继续实施伯乐计划,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委员会,重点引进博士、学科带头人、有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力争2022年底前教师中博士比例不低于25%,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65%。
20.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发展,建立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聘期考核,实行内聘专业技术职务,激发教师潜能和活力。改革职称聘任办法,强化聘期考核,区别职称评定与职称聘任,打破一聘定终身的做法。实行内聘专业技术职务,对特殊人才适当降低课时或学术成果等要求。实行综合评价与薪酬待遇联动机制,逐步加大绩效工资比例。
21.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完善治理体系,管理重心下移,明确校院两级的责权利关系,强化责任意识,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下放治理权力,学校由“项目管理”向“服务监督”转变,增强二级学院在经费使用、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权限,加大二级学院在考核评价、绩效奖励等方面的自主权。
22.加强中青年干部和行政队伍建设。激活人才存量,以培养在岗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为重点,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担当重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确保关键管理岗位都有1-2名后备干部。大力加强系主任队伍建设,优化系主任选拨和激励机制,引导系主任回归本职、聚焦主业。实施助理制、竞岗制、轮岗制、任期制选用任用干部,激励行政管理干部人尽其才、大展其长。
23.更加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保稳定、促培养、强素质、重储备”的思路,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好辅导员培训基地和四大工作坊作用,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探索建立星级辅导员制度,畅通辅导员职业晋升渠道,进一步改善辅导员待遇。
(六)坚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4.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状况调研,追踪分析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问题并研究对策。深入推进菁英学院骨干培养体系建设,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契机,学用结合,形成具有建桥特色的青马培养工程。深化雷锋精神培养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和线下活动,让学习雷锋成为广大学生的行动自觉。
25.坚持智育为重,全面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质量。建立校院两级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形成新时代学风建设建桥方案,推动“一院一品”工程实施,构建学风建设新格局。以学习支持中心为公共平台,发挥朋辈教育优势,采用多元多样辅导方式,提升帮扶工作实效;配备软硬件设施,打造“共享学习空间”,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开展年度“服务学生实事工程”,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打造一批彰显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6.坚持体育为本,持续提升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中倡导体育锻炼这一现代生活的“必修课”,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定期举办好运动会、运动周、专项运动赛事等活动,开设体育相关讲座和报告,注重学生在身体素质、知识获取和身心互动等方面的提升。大力推进心理育人工作,以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朋辈互助能力体系建设、四级网络培训体系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7.坚持美育为根,着力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由多部门和院系参与的协同工作体系,加强制度保障。拓宽工作路径,以美育课程体系为基础,以美育实践活动为依托,着力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化高校美育体系。打造美育品牌,培育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体,继续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
28.坚持劳育为荣,创新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和完善具有建桥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块课程,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基地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劳动基础知识和日常劳作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对劳动教育开展过程监测,把劳动素养评价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七)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强化信息化支撑教学管理服务作用
29.全面整合课程学习平台。搭建教学管理和支持平台、课堂互动交互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和学生评教系统,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规范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混合式教学、学习测量和学习空间改造,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精准教学服务。
30.优化信息化应用服务。有效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师生服务应用平台建设,在原有的融合式门户的基础上,深化ISO管理流程,打造数字孪生校园。拓宽服务对象,延伸服务内容,打破校园服务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办公、监督、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31.全面实现校园物联交互。建设以“云、大、物、移”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结合新基建引入物联设备,通过建立校园公共物联窄带网,实现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公共空间的能源、环境和教学技术的人物共振,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范式转移。深度采集数据,搭建校园动态感知系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交互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校园服务品质,搭建更为完备的校园公共设施和宜生环境。
32.巩固先发数据共通优势。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依托,实现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校园管理系统流程重塑。充分发挥数据治理能力,全面整合学生教师数据平台,实现校园人、财、物数据同频共振。从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将数据融合和流程再造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驱动力。
(八)全面强化办学保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33.塑造建桥特色校园文化。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弘扬建桥人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弘扬雷锋和校训精神,优化校园环境,力争在爱校精神培育、学术文化和科学精神营造、师生文明行为、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4.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校,积极探索营利性民办高校治理创新,修订完善学校章程,不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构建内控审计、ISO年审等协同作用的内控体系,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民主参与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探索建立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内部治理机制。
35.做好校园基础建设远景规划。做好校园剩余容量一次性规划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速度构建系统完备、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校园基础设施体系。完成校园三期工程建设,推进校园四期工程建设,加强校园基础设施修缮维护,优化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配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完成部分教室智能应用升级、校园网改造升级等相关基建配套工作。积极拓展新的办学空间。
36.加强校友会建设。管好用好校友资源,集聚校友正能量,争取建成1-2家异地校友分会。支持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使之成为联系校友、筹措资源、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从潜力评估、组织动员、项目设计、资金管理、激励引导等方面提升基金会工作效能。
五、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结合规划实施做好顶层设计,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董事会、校党政、监事会、师生代表齐参与,群策群力、共谋发展,把规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培养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强化资源保障。以规划引领学校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源要素高效率配置,加强制度突破创新,强化科学合理的财力资源保障,对“十四五”规划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做好专项预算。
强化考核工作。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指标和年度卓越建桥计划、年度工作要点紧密结合,和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紧密结合,确保全校上下的工作和规划实施有效衔接,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
强化过程监控。对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控和年度监测,董事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学校足球彩票“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学校每年至少听取1次二级单位足球彩票“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报告。计划在2023年中进行中期检查,回顾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根据现状和目标进行规划调整,2025年末举行规划实施终期考核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