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周智明同志,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2024年度“教职工雷锋奖”获得者。2007年,周智明同志入职建桥,曾担任辅导员、学院副书记、学生处副处长、学院党总支书记等工作。十几年如一日,甘为孺子牛,以校为家。踏实肯干是领导们对他的印象,解决学院疑难杂症和极难愁盼的事更是他从未停止的工作,“站好第一班岗把好最后一道关”是他数年不变的情怀。
在评奖评优的会议上,总有个身影默默退到角落。“我这把年纪要这些做什么?不如让年轻人带着它评优晋级才紧要。”这种“退让”并非首次。类似的话,艺术设计学院的周智明书记说了很多次。
自2007年进入建桥学院,这位拿过市级劳模证书的老教育工作者,从东北黑土地来到黄浦江畔,在机电系辅导员岗位从头开始干起。当学院评优争先时,他总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自己却常在节假日带头值班,“站好第一班岗,把好最后一道关”。
今年党委会上,班子成员集体“逼宫”,要他参评“教职工雷锋奖”,这一次,他没能拗过那些追随他十余年的同事们。“雷锋奖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多年来坚守教育初心、践行服务理念的肯定。不仅仅是我,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教职工。”
2007年,周智明的人生轨迹因女儿工作落沪而扭转,他跟着女儿,找到了建桥高校辅导员的岗位。时年五十岁的他,在东北老家,是手捧“铁饭碗”的教育局领导;在上海康桥(原建桥校区),他蜗居在辅导员宿舍,学电脑写材料,从零开始。“当时电脑响应速度慢,加上打字不熟练,写材料费大半天时间,急得满手汗。”白天处理工作,晚上查寝室,处理学生的各类问题……他比划着当年经常熬到12点以后的窘态,更难忘那段难熬的时刻——机电系150人的班级,不少学生需要补考,让这个曾带出优秀教师团队的老校长彻夜难眠。
不过,周智明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早年在东北,他从一名普通物理学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靠的是“把厚厚的物理手册,一整本公式都背得滚瓜烂熟”的狠劲。担任校长时,他就以“讲课不能输给一线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省市教学比赛拔得头筹。这股拼劲,也成了他在上海重新开始的底气。他用行动证明:教育者的初心,永远不会被年龄和地域所限制。教育者的真心,是要把每个学生的困境都装进心里。
在男生占比98%的机电系,他独创出“操场谈心法”,这是他与青春期男孩对话的秘径。他发现,男孩们大多拘谨,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打开心扉。于是,夜色中的塑胶跑道上,这个东北汉子用二十年教育智慧化解青春期的躁动:给自卑学生设计“偶遇”,在一起散步时“恰好”聊起职业规划;给“刺头”学生当副班长,用威望镇住小团体;甚至半夜背着生病的学生冲进急诊室,在医院急症室守到天明……过去数千个与学生相伴的深夜,那些足球彩票迷茫、爱情与理想的深夜对谈中,他一次次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扰,一次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走访学生宿舍
从学校办公室到教师公寓,周智明的“家”始终绕着学生活动中心画同心圆,也只有周末才回家。18年间,周智明先后担任建桥的辅导员、学院副书记、学生处副处长、学院党总支书记等工作,却将“甘为孺子牛,以校为家”这八个字,化作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说,自己刚入职建桥时,曾遇到一位因家庭困难而几近辍学的学生。他四处奔走,为学生申请资助、联系勤工俭学岗位,最终帮助他渡过难关。这名学生后来获得了清云奖,并在毕业时特意回校向他表达感谢。“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也真正明白了‘以校为家’的意义。”
“以校为家”这件事,周智明的家人也曾有过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逐渐理解了他的工作性质和初心。为了平衡工作与家庭,他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减少加班;同时,他也注重与家人的沟通,分享工作中的成就和学生的成长故事。放假在家时,他会主动承担家务,努力在工作奉献与家庭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用爱和责任守护好两个“家”。
他说,在工作中,他也遇到过不被理解甚至受挫的情况,但从未动摇过“甘于奉献”的信念。“教育工作本身就充满挑战,学生的困惑、家长的期望以及工作的复杂性,都可能带来压力。然而,我始终坚信教育是一场长跑,需要耐心和坚持。”周智明一直记得,自己1986年入党时,培养他的老师对他说的话,“要把教育当事业而非生意,把学生当家人而非过客,不要斤斤计较……”
“学雷锋从来不是选择题,更像是融入日常的一种天性……”周智明轻轻哼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说道。在周智明的育人图谱里,“雷锋精神”并非只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点滴积累的奉献与担当,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春雨,你看不见它落下,却能看见万物生长。尤其在物质化、快节奏的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教育,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让其“落地生根”。
“融绘绽放”课程思政主题作品
他认为,高校教师应从日常细节入手,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践行雷锋精神。“教师立足本职,用雷锋精神涵养教育情怀,把奉献与敬业融入日常教学,让每堂课都成为传递温暖与力量的阵地,这样的人生价值必将在平凡中绽放非凡。”教师准时上课、精心备课,才能让“敬业”二字有了体温;随手捡起垃圾、巡视学院时提醒节约水电,是践行勤俭节约、关爱校园的细微行动,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这比任何思想品德课都更具说服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服务他人,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意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贯穿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雷锋精神。它们相互串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艺术创作,凝聚思想力量;以实际行动服务师生、回馈社会。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传递着温暖与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帮扶振兴乡村,走访新北村
最令周智明骄傲的“不平凡”之事,是带领学院师生投身社会公益项目,让艺术真正走出象牙塔,用专业力量回馈社会。他们为社区设计环保文化墙,用色彩和创意点亮生活;为社区打造公益宣传海报,传播正能量;为乡村手工艺人设计产品包装,助力乡村振兴。同学们沾着颜料的双手在晨光中展开,掌纹里沉淀着洗不掉的丙烯颜料,但是他们也第一次读懂画笔承载的重量——学雷锋不是行为艺术,是把手“弄脏”的过程。这些项目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实践锻炼,更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收获成长。艺术设计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让平凡的日常教学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它证明了艺术设计不仅能创造美,还能传递爱与希望,更让我看到了平凡岗位上师生们汇聚起来的不凡力量。”周智明说,“雷锋奖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每个在稻田里画包装箱的孩子,给通宵改教案的年轻教师的。”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临港分会场活动,艺术设计学院百名学子共创的临港百米长卷
在日常工作中,周智明秉持“育人无小事”的信念,他连续多年高效完成招生就业工作,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为毕业生党员做好离校教育,将毕业生离校教育化作启航新征程的思政课堂;十几年如一日地走访学生宿舍,倾听青年心声;他率先将学院“党建工作站”建到“一站式”学生社区,他组织开展学院党纪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在学生生活场域落地生根。他做好学院教职工管理工作,组织师生开展各项美术与设计作品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答卷。
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
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大会
面对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他牵头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出色并及时地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在学校产教融合转型的浪潮中,这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教育工作者,带领艺术设计学院党委正以党建+制度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支持参与学院综合改革的推动工作,发挥政治保证作用,努力实现学院改革平稳有序向前发展。在改革的蓝图中,学院向教学、科研、产教融合三个维度延展出改革路径,以教学筑基、以科研强翼、以产教赋能,而党员教师就是坐标系的原点。一次次党政会议上,一项项制度悄然落地,从绩效考核细则到青年教师职业规划,他总能将制度温度与改革力度完美平衡。正是这种人文关怀,让42名党员教师化身“双师型”先锋,既当教学能手又做思政先锋,去年包揽学院大半教学奖;还将学生带入产教融合环节,接触真实社会实践……
在周智明心中,“雷锋精神”是爱党爱国、坚守理想、无私奉献、敬业爱岗、服务他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上,要求我们像雷锋一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体现在团队协作中,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他也坚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行动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意义,作为平凡人也可以像当代“雷锋”们一样谱写出不平凡的事迹。
今年的3月5日,站在“教职工雷锋奖”的领奖台上,周智明似乎用他几十年的教育光阴诉说着,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火炬的交接,而是星火的绵延。荣誉应该成为年轻人起跳的踏板,而奉献永远是教育者最恒久的坐标。
文字、编辑:奚丽君
照片:受访者提供